吃了几次亏,元春多少长了一些教训。依据高皇后定例,皇帝后宫分有八个等级,除了生辰、节日以及其他额外赏赐,她们还有参差不齐的固定工资,实际数量却并不似外人预想的那般俸高禄多。
以皇后为例,哪怕住进了冷宫,每年也有上敬银一千二百两,其次是不常设的副后皇贵妃,每年支银九百两(如果有额外嘉号可以多领一百两年俸,贵妃、皇妃、贵嫔、嫔亦同);贵妃七百两;皇妃五百两;贵嫔三百两;嫔二百两;贵人一百两;选侍五十两;最低级的官女子又唤采女的只得三十两,往上爬一个等级要少不少可以多加百十两俸银,挽着袖子往上拼是必然的事情。
以此为基,石皇后对应勘定东宫俸禄,太子妃八百八十两,侧妃四百八十两,庶妃二百八十两,昭训一百八十两,良人八十两,才人四十八两,孺人二十四两。即便是太子妃,一年到头不吃不喝,至多攒的几百两银子,这就不难理解王氏为何会对元春有如此大项的支出了。
虽然如此,打肿脸也要充胖子,太子妃最为轻省,他是太孙生母,又是皇太后的侄孙女,起头便出了白银六千两(当然,其中有三千两是元春拿的),加上金琮的两千两、金玜的一千两、金瑶的一千两(颜氏要代贾茂分摊五百两),恰恰凑起一个整数来。
元春也不小气,自己认捐了五千两,金琮、金舒合计一千六百两,娘儿仨拼出一个很吉利的数字来。
吴侧妃快气疯了,同样是侧妃,若在这上头被比下去,岂不是摆明了输给元春一头?她自己忍了无妨,膝下还有二皇孙在呢——宫廷从来都是看人下菜碟的地方。
太子妃深明大义、贾侧妃出手大方、吴侧妃尽力而为(此处实指),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大当家的赞扬,而最出彩的却是新晋良人魏氏奉上的祈福佛经,通篇的蝇头小楷尽为太子手书,如今又被魏良人亲手绣到开了光的袈裟上,连石皇后都对这份苦心表示了肯定之意。
贾吴二人不免对视一眼:莫非这才是渔翁?
元春有些着忙:话说这魏良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在男女之事上,taizu皇帝的嫡长一枝是典型的隔代遗传,早先高皇后无子,病急乱投医的选了招弟一途,这才有了后来的裕亲王一脉,所谓的三宫六院几乎变成养鸟的地界;等太宗皇帝长成,东西六宫的大小院落挤的亭亭当当,从皇后到采女少说也有近百人;再到如今的永泰天子,唯有的两个后宫还是娶妻前的侍妾,很有些秉承皇祖遗教的意思;太子本身算不得风流,架不住婚后几年无子,纳入院墙的侍妾不在少数,一为太子妃暗施手段,二因盼望着能够长从正出,这才没有庶出的儿女赶早露头,即至嫡皇孙金琮呱呱坠地,整个东宫开了胡一般被送子娘娘光顾,若非皇孙们都未长成,只靠东宫这点儿地方是养不开的。
回归正题,这位魏良人却算不得是东宫旧人,不怪两个侧妃把这位日后的强敌无视的如此彻底:她在晋身前都不是东宫编制!因着年前违背宫规将行处决,机缘获救后发往浣衣局当差,过不半月教主事打发着来给东宫送浆洗衣服,适逢总管太监周隆大意之下把金昊极为珍爱的旧时书袋撕出一道小指长的口子来,魏良人临急自荐,以反刺绣法将其缝补如初。太子喜而幸之,次日擢为孺人。过不数月,永泰帝大病将安,东宫别立侧妃,众侍妾沾光一并进身,魏孺人越过才人晋为良人,正式成为东宫如夫人的一员。
良人上面有昭训,昭训与侧妃还隔着庶妃,元春有儿有女,哪里会把这样一个新宠放在心上?如今出了主意花了银子反倒教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拔去头筹,再将那半年三晋的履历翻出来看一遍,由不得继续马虎大意。
两位侧妃如果赶在这个时节摒弃前嫌同制新宠,魏良人许是连个水漂都打不起来便要在太子爷的后院销声匿迹,可惜天道襄助,偏就在这最为有利的档口,吴氏与元春自己先就掐了起来。
事情的引子却在南下赈灾的贾瑚身上。
湖广道监察御史具表进京,弹劾贾瑚贪渎赈灾款项,以砂石代粮米,使赣西鄂东数百万饥民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若不对其严加惩处,必有引发民变之祸。
抛开事件本身,转递弹劾奏折的御史也能教朝中文武揣摩一阵子,原因无他——进表的左佥御史吴品中是东宫吴侧妃的亲伯父。
说起来御史端的就是参人的饭碗,贾家和吴家又存在切实的利益冲突,两厢对掐并不是十分稀奇的事儿,吴侧妃这边一起兴,贾侧妃那头见招拆招也便罢了,哪怕贾瑚果真渎职贪污,至多得个罚俸贬爵的处分,一阵风刮过去,落了天策上将的脸面教贾侧妃在吴侧妃面前抬不起头就算吴御史的能为,再想得陇望蜀攀念其他——贾家打个哈欠都能把吴家震出两千里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