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第十三章(2 / 2)

更有甚者栽了瓜果蔬菜的,东西两侧则是四间厢房,穿过厢房的两米宽的屋檐,就是三间正房,左右还各有一间耳房。

西厢房和正房之间,还有一扇通往后院的小门,后院很简单,就是一个大大的院子和四间后罩房。

在四合院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这里是牲口棚子,用来安置马匹,骡子,马车什么的,为了不让牲口内院,两座四合院之间有一条长长的巷子,通向牲口院子,这巷子是两座四合院共有的。

这样的一座三进四合院占地小三亩,只有中产家庭的人家才住的起的,而这样的四合院在郭家大宅子里却有二十四座,由此也可见当时郭家雄厚的财力。

四排四合院,每排四合院正好六座,都是一模一样的规整,不偏不倚,正好四个儿子,一人分的一排,各自形成一个房头,成为各个房头的股长。

当然继承族长之位的长子多了一座主宅,不过老爷子也在其他方面补偿了,在分析家产的时候,城外的田地,古董金银方面都多了一些。

原本郭旭所在的四房应该分的后面西拐角的那一排房子的,可是架不住老爷子和老太太疼爱幺儿,就将原本属于二房的紧靠主宅的西边那一排分给了四房。

二房就分了四房的房子,在四房的后面,中间隔了一条巷子,房子都是一样,就是位置有些不好,还有就是二房以为是老四私下搞得鬼,于是两房就这样落下了积怨。

那时候老爷子老太太都在,二房和四房面上还过得去,真正闹的厉害的是老人死后分私房的时候,二房觉得少了,这么多年应该不止这么多,就说四房哄骗去了。

四房就不承认,虽然的确老太太平时没少给四房塞东西,谁叫老太太喜欢呢,用她的话老娘自己的东西爱给谁就给谁。

大房和三房没什么,老娘想给谁就给谁,可是二房就不依,加上分房子的缘故,就要四房拿出来,就这样扯皮了几代人,到现在二房还挂在嘴边呢,不过也没人搭理,这都多少年了。

郭旭没落了几十年,为了维持富贵生活,变卖了不少产业,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那里买得上好价钱呢,于是就坐吃山空,一日不如一日。

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说别的,光着大宅子就值不少钱,可是这是祖宅,要是买了是得了钱,你倒是让这上百户,一千多号的族人住哪去。

加上卖祖宅可不同于卖产业,这可是辱没先人的行为啊。

虽然族人没有余财,这也是和有钱人比,相比普通人还是要好不少的,要不然这次逃灾,在外十个月,怎么才止折了几十个人呢,还都是病死的。

金银首饰没有,但是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古董花瓶什么的,只是这些容易碎,现在也买不少价,粮食更是有钱也难买,所以都只带了粮食,现大洋等细软上路,其他的都紧锁在家里的密室呢。

每座宅子的密室都不一样,除了分给的后人,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也是老爷子的精明所在,分了家就不是一家人了。

郭旭站在郭李巷青砖铺的马路上,看着高大的郭家院墙和那严肃的门楼子,虽然没有以前的光鲜亮丽,但是却多了一股厚重和沧桑感。

原本四方形的郭家大宅子只有三个进出口,一个是郭李巷正中间的主门,再有就是东西院墙中隔开了一道耳门,当时是下人和牲口马车进出的。

后来分了家,为了出行方便,正对街的大门两边,大房和四房按照三座四合院共用一个大门,有对称开了两扇大门,那时候家里还是鼎盛的时候。

除了大门规格比主宅的小一些外,像门楼子,一尺厚的红漆大门都是顶顶好的,经过这么多年,除了掉了漆之外,还是完好如初。

坐落在后面的三房和二房就没有这样好的位置了,所以将左右的耳门扒了重建,扩大的和走道一样宽,用以两个房头出行。

大宅子里,除了各个小四合院大门一关是密封的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是互相连通的,走廊套着走廊,院子套着院子,整个大宅门里过巷四通八达。

其中有四条走廊最高大宽敞,东西两条,连接着大房和三房,四房和二房,南北两条,连接大房二房,三房二房。

足足有六七米宽,而且还都是内檐,在屋内,以前是公用的,现在则分到了各个房头,各个房头又分到了各自的宅子一起。

不过虽然分到了各房头各家,但是族谱上都有着明确的记载,这些地方的所有归属各家没错,但是什么时候都必须让出让人走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