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无钱, 缸无粮, 万不得已,昨想出城就食,乃座战壕一夜,失去衣被数件,不能通过,又转归矣, 不仁哉!梁惠王也。”这是省政府的一位官员在1926年9月28日给父亲信中说道的。
这位省府的官员, 遭遇如此, 不能解决温饱,更不要说出城办理公务。我不敢想象那些普通的群众会是什么样。
粉巷与桥梓口这是西安的两个粮食市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们有没有任何准备去存货,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八个月,240个日日夜夜, 从三月的春暖花开到十一月低的天寒地动, 从穿单衣到羊皮袄, 他们就每天活动范围局限在这个近似四方的城。
就在终于等到城麦子成熟了,可是敌军却一把火烧光成熟麦田10万亩,8月城内粮食告急, 10月城内绝粮,居民以油渣, 树皮, 野菜充饥;10月19日南城墙的城楼被烧毁, 11月12日:1000多人冻饿而死······
就是敌军的狠毒,激发了三秦之地的血性,咬着牙僵持着,最后终于惨胜了。
没说,是惨胜,没有任何胜利的喜悦,到底死了多少军民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是无疑是很多,很多的。
所幸的是那场寒雪,让街头冻死,饿死的婴儿,老人,男的,女的那些尸体没有发生瘟疫,把那些遗骨收在一起,按男左女右分葬,这就是万人墓,立了块的碑石,在墓的中间修建了革命亭,也就是后世的革命公园。
残垣断壁,这必然是战争之后的城市,即使这样,在外逃难的人听到解围的消息也都立马赶了回来,因为这是他们的家,根所在,此刻更要回来重建家园。
郭氏一族居住在城南一带的居民区,在一个叫郭李巷的地方,听到这个巷口名字也就知道郭家不是普通家族,是有着值得夸耀的辉煌历史的。
听老人说一百多年前,郭旭爷爷的曾祖父,也就是郭氏一族这一支的老祖宗,他是个孤儿,看着别人家高门大院,大家族十分羡慕,那是就暗自下决心也要建立一个大家族,大宅门。
从小打拼,后来发了财倾尽一切捐了一个知府,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于是就积累的万贯家财。
买了现如今上百亩大的地方,建立了郭家的大本营,在郭家的前面是李家的地界,两个家族对门而立,没有外姓人家,所以就取名为“郭李巷”。
郭在前,李在后,由此也可以看出郭家的实力,新来者硬生生的压了老派世家一头。
虽然自老祖宗之后,郭家再也没有出现什么有出息的人才,加上树大分枝,经历了分房头,房头在分家,分家之后再分家,财力聚集不到一起,这几代逐渐的没落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家里的没有余钱,请不起了佣人,雇不起短工,体验了生活艰苦,慢慢的郭家老少从郭旭爷爷那一辈起开始捋起袖子开始下田干活。
从美酒佳肴到粗茶淡饭的过程很快,快的让人有些接受了,快到现在跟普通人家也没了什么两样。
不过四四方方,占地近百亩的郭家大宅子却隐喻这曾经辉煌的历史。
郭家这大宅子当年那位老祖宗可是花了大价钱修建的,两丈外墙将整个郭家围成了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城一样,外墙地基一米高是用长长的石条砌的。
其他的房屋的地基也是如此,墙壁则是坚硬的青石砖,大大灰瓦,腰粗的榆木房梁,建造房屋的时候,不要求富丽堂皇,只要求坚固厚实,能代代传下去。
这小小的四方天地也是按照左右对称的规格来建的,正中间五进的大宅子是老爷子自己的,现在是族长家的。
五进院子的后面是一个三进的大祠堂,分为上中下三座大堂,这两座院子花的料工更加仔细,比其他的房屋房梁门窗上多了雕梁画壁,彩绘镂雕,显得更加的庄重。
然后以这贯通南北的主宅和祠堂为中间线,东西再以主宅和祠堂交界处为线,划成了四块面积等同的场所。
每一块场所都建立了一排的小院落,每个小院落的构造都是一样的,都是三进的四合院。
进了大门是一个小天井,小天井往左是一个月牙门,过了月牙门则是前院,靠近大门则是一排三间倒座房,再往里则是垂花门,过了这个门就是内院了。
垂花门两边的门房则是厨房什么的,前院很大,按照各个房屋主人的爱好,栽花种草,摆着大水缸养鱼什么的都有,只是现在很少有人精心打理,有些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