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还没来得及婉拒,就听吴长君淡淡道:“林作册经由尊老引荐,年后便要去陈氏私学习经义,平日在城南长住,没有时日再为你们授课。”
他点明这话多半是自我炫耀,也不乏向林昭卖好的意味。
众人一听,失望之下,纷纷向林昭道贺。
方小史得知这消息既是欣喜,又是惆怅,喜得是他的老师眼看前程万里,自己也不用日日被夫人督导学习,惆怅的是这被人艳羡的学业即将就此中止,他再难在同僚身上寻得一点优越感。
林昭错估了他面上的失落,还以为他是舍不得这份学业,有点惊讶,方小史平日看起来心不甘情不愿的,一副被迫求学的模样,没想到还有一片赤诚向学之心,忍不住安慰他道:“不必担心,我哪怕走了也有秦思教授你们。”
“秦思于数学一道,造诣不亚于我。”他这话说的难免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
方小史没怎么怀疑,想起身高四尺气场一丈的秦思,情绪更复杂了,正牌老师走了,头上又来了一个授课之师,看起来还不怎么好说话的那种。
身为四人授课之师的秦思终于解决了最大的隐患。本着一视同仁,小惩大诫的目的,给了赵家兄弟并苏充三人一个难以忘怀的体验。
等他再次露面,很有点威慑众人的意味,一时赵班苏娘等人竟有点不敢直视他。
方剂药学在当前时代还属于比较神秘高深的一种东西,秦思就这么给赵家兄弟苏充喝了这汤药,也不知药效是好是坏。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秦思暴露出来的家学渊源,更是让三人心情复杂。原以为林昭已经是一支潜力股了,没想到还有另外一支,如果这位不是乱来,而是确有所学的话,那他们日后小命还要仰仗于秦思。
只看这张脸,怎么也不像草菅人命的。
四人对于秦思更加热切,介于其人拒人千里,不敢随意说话,敬畏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人执意留下一些束脩,顺便对秦思唯唯诺诺的保证,回去以后一定对孩子耳提面命,务必另尊师重道四个字铭记于心,时刻牢记。
秦思对此不置可否,他这人天生冷感,有时候行事相当简单粗暴,他要的不是苏充等人尊他敬他,只想让他们好好听话,不要让自己在管束这些大龄叛逆少年身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时间太过紧迫,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不管急于立足的心情再怎么急切迫近,日子总是要一天一天过的。既然落地东汉,生活风俗也要随大流,林昭本着积极探索、日常考古的心理积极参与了当下最为隆重受人重视的正旦。
颍川阳翟是通达之地,越近正旦道路上车马越多,这些大多是游离在外的归家之人,至于那些车马长队,严整庄重的多数是地方郡国上计吏,这些地方计吏位属下品,却干系重大,据吴长君科普,不少能人志士皆由上计吏脱颖而出。
他们肩负了参与旦日大朝会、向天子奉进礼物、上承图籍、辩经、祭陵等等一系列任务,可谓任重道远。阳翟本地居民早已见怪不怪,林昭难得当了回乡下土包子,目不转睛的在高大的轩车和两侧朱衣武帻的兵卒上看了许久,只当参观了一回3D博物馆。
如今流行的轩车只用四根支柱撑起车棚,四面大开,令林昭有机会窥见这些郡吏的庐山真面目,以林昭的审美来看,各地派遣上京的门面没有生得特别寒碜的,基本都是衣冠严整,正襟危坐,拉出去能当礼仪范本的。
看来以貌取人古今一脉相承。
正旦岁首,北市罢市五日,林昭有了一个长长的休假,毕竟汉代最隆重的节日,赵班携兄弟二人回乡过旦日去了,苏家也要与宗族同庆,方小史更不必说,四位学生缺席,林昭不用节假日苦哈哈的给人补课,难得游手好闲。
为了迎接正旦,大部分原住民从很早之前就要开始准备,广积粮,屯好酒食,以备旦日吃吃喝喝。大族先行祭祖,然后家宴,梧桐里充斥着各种孩童欢闹嬉戏的声音。
林昭与秦思在小厨房里热火朝天的准备了七八个饭菜,介于厨具限制都是蒸煮烧烤一类,比起平日仍然称得上异常丰盛,五谷六畜林昭全弄了点回来,绞尽脑汁全做了菜,做完之后端出来摆了满满一桌。
两个人也不讲究正坐,随意相对盘腿坐下,林昭拿耳杯一人倒了一杯酒,放在面前,一时相对无言。窗外时不时传来远处近邻欢欣鼓舞的笑闹声,年关气氛正浓,衬得他们格外冷清。
要不怎么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连秦思这样一贯高冷面上看不出太多情绪的人,也被林昭捕捉出了一点愁绪。
林昭半晌没想出什么活跃气氛的话,憋了一阵,举杯一口饮尽了酒,反手向秦思展了展碗底,道:“差一点就独在异乡为异客了,幸好有你相陪,还望年年有今朝,你我日后依然如此对饮。”
他说这话不乏对未来的忧虑与乐观展望,秦思不知想到了何处,目光奇异的凝了他片刻,突然展颜一笑,抬手举起耳杯,对着他的空杯懒懒一碰,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