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戎奴却疑虑未消, 确认这三人后面没有匈奴伏兵之后,才让苏武下城去辨认对方身份的真假,若是真的, 就请进来, 若是假的,就绑进来。
激动过后,苏武也冷静下来,据他所知,这几年大汉与匈奴兵戎相见势如水火, 天子再未向外派过使臣,那么城外来的这一位,他是谁?
城门开启,苏武与两队士兵驱马而出。对面身份不明的三人已在城下停住脚步,为首之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头上落满了雪花,恰似满头白发, 一时竟无法辨认出年纪。此人手持节杖静静地伫立在雪中, 炯炯有神的双目紧紧注视着眼前高大雄伟的高阙城, 扯开嘴角想笑,泪水却先一步夺眶而出。
苏武顺着他的目光转身望去,只见城头旗杆上高悬的大汉军旗,正在迎风飘扬。
心头一酸, 苏武翻身下马, 几步走到持节者近前, 深施一礼,“敢问使君从何处而来?”
持节者缓过神来,整理袍袖,端正回礼,嗓音洪亮字字清晰:“使臣张骞,奉天子之令出使月氏国,”顿了顿,张骞缓慢而庄重地补充完余下五个字:“今,归来复命。”
没有再问其他,苏武立刻侧身让路,“天气苦寒,此处不便讲话,请使君先到城内歇息。”
倒是张骞有些好奇地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小兄弟,一边从容地迈步进城,一边亲和地用拉家常的语气询问苏武:“我看小兄弟不似军中之人?”
“是,”苏武点头坦承:“晚辈苏武,在天子驾前为郎,奉上命前来朔方劳军,今日恰好在高阙。”
张骞微微一愣,“好巧,我未出使之前,也是在宫中为郎。”回忆当年,张骞不禁怅然,“不知现在,陛下还记不记得我这个这多年未归的张骞……”
苏武好奇地试探着询问道:“敢问使君出使在外多少年了?你们……就只有三个人吗?”
张骞笑笑,反问苏武:“小兄弟今年多大年纪?”
“刚到十五岁。”
张骞点头,“我出使那年,小兄弟还是一个两岁的娃娃,你自然是不知道我的。”
苏武脸色发红,歉意道:“还请使君恕我无知之罪。”
“玩笑,玩笑哩,”张骞笑着摆摆手,停顿了片刻,他脸上的笑意渐渐消散,沉声回答:“十三年前,我奉命出塞西行,去寻找月氏国,不料中途被匈奴拦截俘虏,去时百余人,回来的就只剩下我和堂邑父。”
“他就是堂邑父,以前是我队伍中的向导,擅长打猎,没有他,我早就饿死在茫茫荒漠了。”张骞指着身旁背着弓的胡人汉子介绍,然后又拉过另外一个戴着破烂羊皮帽为了御寒把大半张脸都裹到布巾中的女人,温柔地说:“她,是我在胡地娶的妻。”
苏武这才发现对方是一个胡人女子,连忙垂首向着使君之妻行了一礼。几人刚走到城内,出去寻找霍去病的骑兵小队风风火火地与他们擦肩而过,公孙戎奴在后面扯着嗓子大声嘱咐:“注意安全!不要没找到那倒霉孩子你们再回不来!”
苏武紧走几步,跑到公孙戎奴身前压低了一些声音禀报:“公孙叔叔,我把使君接进来了,他说他是十三年前出使大月氏的张骞,您可有耳闻?”
“张骞是谁?我就说他们是骗子,哪有就仨人的出使队,还什么月氏国,谁知道月氏国在哪,陛下当年……等等!”公孙戎奴为霍去病的安危着急,眼睛忙着目送寻人队出城,脑子慢了半拍,嘴里嘀咕了半天才突然反应过来,猛然回头瞪着张骞,“谁?你说你是谁?张骞?十几年前的那个侍郎张骞?”
张骞略感欣慰,总算遇到一个知道他名字的人,“是的,就是我,请问将军是哪一位?”
“你不认识我,我那会还在建章呢,不过我听说过你,”公孙戎奴一边回忆一边认真打量着张骞,“后来我们卫将军在边塞买马的时候陛下还让卫将军打听过你的消息,不过我们听说,你们出使的队伍全部都被匈奴俘虏了,关在匈奴腹地,这都有十多年了吧?”
听到陛下还派人打探过自己的消息,张骞心头发热,但想起被俘的日子,又是苦涩不已,万般滋味在心间,只能点头道:“十三年。”
去国十三载,归来两三人。十三年前他还是个踌躇满志风华正茂的青年,十三年后他却已是鬓有华发满面沧桑的中年人,十三个岁月,岁岁苦长。
公孙戎奴过去给了张骞一个熊抱,又在他的肩头捶了一拳,安慰他道:“没事,过去的都过去了,回来就行!”
张骞失笑,“将军不问问我是怎么从匈奴逃出来的吗?”
“那个不急,一会再说,你先告诉我,你从山道上来的时候,见没见过一群三十多人的骑兵?领头的是个半大孩子,年纪和阿武差不多。”人命关天,公孙戎奴现在最关心的是霍去病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