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第 134 章(2 / 2)

[红楼]贾疯子 因果定律 3471 字 2018-12-13

这可不是让齐王、鲁王学习朝政或者之类的事情,这是军国大事、真正的朝政要务,一时间人人侧目。面泛红光的晋王想到了之前皇帝的训斥,他努力按捺自己,低头敛容,显得很低调。

而皇太子,一脸无所谓,他爹又来了。连宝玉也没当回事,皇帝这个人就这样……小心眼。

大魏朝和西海那边的谈判很容易,藩王心里明白自己无法与大魏朝抗衡,干脆的跪求和谈。一切进展的非常顺利,只要按部就班的撤军、进贡即可。出问题的是北边,也不是北狄使团的问题,他们很配合,就是想要和平,真正的停战。

可天不从人愿,北狄的小国王死了……堂堂一国国王被人斩杀在王宫之中,身首异处。在国师去世之后,他的这个学生马上就下去陪着他了,世事无常,让人叹息。

而今北狄使团哭求大魏天子,求天子为国王报仇,因为国王已经愿意奉大魏天子为尊。而今国王殒命,作为上位者的天子自然该为他复仇。

大臣们谈论的就是这个,以首辅张安源为代表的一伙人觉得不该管,因为大魏朝与北狄兵戈多年,就算这次要和谈,这不是没谈成吗?

打仗要花钱,就算能够打赢又如何?能够长期占领北狄吗?再说占领那地方有什么用啊,平白增加行政成本。首辅和户部算算钱就觉得心疼,北狄国王死就死了,让他们狗咬狗一嘴毛,互相咬去呗。

而临时赶来的孙朴、兵部郑老尚书,还有皇太子杜竑,都赞同要去打。不只是所谓的为了求和的国王复仇,而是希望借此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边患。而且还能借此对西北游牧民族造成压力,可以说是一个长治久安的办法。

皇帝只是听他们争论,没有表态。而晋王杜竲还沉浸在喜悦中,反正也没他说话的地方,他也根本不清楚。必须要承认,晋王是个非常懂得吸取教训的人。

这场争论无疾而终,皇帝只说再议,而回到家的宝玉收到了帖子。吴让要见他,同来的还有杜煦,以及冯钺。

“我明白你们的意思,”宝玉叹气:“都想打仗对吧?都想要军功没错吧?”

杜煦也到了要出孝的时候,自然要为自己的前途想想,打仗也算是他的乐趣之一;吴让本身就是边军一员,他一直都在关注这些事情;而冯钺自从送吴让回京之后,也和父亲冯应通信往来不绝,甚至北狄的消息,这位冯公子比朝廷知道的还早。

他们仨来见宝玉,就是想知道廷议的情景,和皇帝可能会采取什么决定。

杜煦无所谓的笑笑:“我是操心自己前程,不过怎么也亏不着我,能对得住我祖父。”他如今都承袭了安阳公的爵位,军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吴让和冯钺不说话,宝玉无奈笑道:“不管咱们怎么想,圣人那边暂时真没消息,我觉得……虽然首辅反对,但是圣人可能还是有一些想法的。”

否则杜承业直接否定,说不出兵不就结了吗?首辅还以为皇帝会听自己的,却不知皇帝不表态,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了。

三人都对宝玉这种说法半信半疑,因为皇帝也可能只是在“天下共主”和实际利益之间犹豫,但是事情的发展果然和宝玉说的一样,皇帝决定出兵。

因为或许是青天白日谋杀国王这件事,对北狄来说也太过分了,小国王死后登上王位的北狄新国王、也是小国王的亲叔叔穆卡,就决定再度出兵攻打宁武关。

用对外战争的方式消弭国内矛盾,这一手玩的真漂亮,宝玉看着邸报,桌面上摆着的还有他的调令。皇帝打着“为国主复仇”的旗号,令刚从南方归来的司马烈前往宁武关,然后伺机继续向北,直接杀入北狄上京。

伤愈的吴让、出孝的杜煦,冯钺,贾珏,再度并肩作战,跟随司马烈大队前往宁武关。朱俞、熊高,茗烟也被宝玉作为亲兵带在身边,而产业诸事照例托付给黛玉。唯一不同的是,这次郦匡也执意跟随宝玉来到了军中。

“马踏上京是武襄公的遗愿,我有幸见到,也能聊慰遗憾了。”郦匡这样说,宝玉自然不会拒绝,贾环、贾兰准备考试,郦匡左右无事,贾政也没意见。

就此,大队人马整顿停当,就等着皇帝下令,大军开拔。可是万万没想到,就在大军开拔之前,冯应将军上书,说北狄绕过宁武,走峰口线,而守军毫无所觉!冯应已经带人中道狙击,但北狄先锋已经要逼近京城。

战火,来的如此突然,让人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