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让这些无序的灾民跨过了黄河,离开家乡而又人多势众的灾民们,很快就会变成弱肉强食的流民。
十几万的流民如果涌入到河东,这个效果同蝗虫过境也没什么差别了。
在这个时候,河东缙绅们才发觉,如果拿出一点粮食能够保证自己财产的话,这个交易还是划算的。
并且有这个山西商人们支持的铁路计划,还能让他们多了不少生钱的名义。
一直观望着的洪承畴终于确定自己要站在那一边,而山西银行为了尽快启动铁路建设,也上门来向他求援了。
这些商人主要还是希望,洪承畴能够尽快推动救灾行动,把陕西的灾民快速的放过黄河。
不管是采矿业、冶铁业,还是修建铁路,都需要大量的人手。虽然山西本地人口也颇为繁盛,但是山西人和徽州人一样,更喜欢通过经商来改变家中的经济状况。
凡是家中儿子多的,都会选择送到某个商号去当学徒去,而各个商号也喜欢用这样知根知底的乡亲。
在这种状况下,山西的人口虽多,但是富余的劳动力却很少。而且这些商人们,对本地乡亲也不敢过于苛刻,免得坏了自家的名声。
但是从陕西过来的灾民就不一样了,这些灾民只要能够活下去,给几口吃的就能招募到大批的人手。且秦地之人吃苦耐劳,比起山西人更耐的住下苦力的活计,不会干上几天就跑了。
特别是宫内入股了山西煤铁业之后,从陕西招募的大批廉价劳力,使得阳城的几个煤矿产出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成本反倒是减少了60%。
这种变化顿时引起了山西商人的注意,当宫内在龙门渡所在河津县西北发现了煤、硫铁矿,又在北部吕梁山一带发现了石灰石、铁矿,随即便从陕西大肆招募人手,开放这一地区的矿藏。
黄河龙门以上河段,河道狭窄,水流喘急,又多暗礁,所以不能行船,但是龙门之下豁然开朗,水流也缓和了下来,因此这一段倒是可以行船。
宫中在河津开挖出来的煤炭、冶炼的铁器、烧制的石灰、水泥,通过黄河就能便利的转运到下游的陕西、河南、山西蒲州等地区。
比起从阳城、太原运到蒲州的煤、铁要快捷廉价了许多,现在因为陕西受灾,大量的灾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在沿着黄河、渭水的平原地带聚集了大量人口。
这些灾民先不提吃食,便是每日使用的燃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关中地区本就人烟稠密,因此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开垦了出来,作为柴火的林子并不多。
当灾民聚集到这一区域之后,这些林子很快就被灾民们所占据了,城市里的市民所用燃料反而成了一个大问题。刚开始的时候,从山西蒲州运来的煤炭成了西安等几个大城最青睐的货物。
但是很快,质量更好,且经过了加工的河津煤,立刻压倒了蒲州地区运来的煤矿,甚至有还有从蒲州向整个运城盆地扩散的趋势。
而接下来出现的石灰,成为了各灾民营地的消毒必备之物,铁器则补充了陕西开挖渠道治水工具不足的难题,水泥更是修筑水渠不可缺少的物品。
虽然陕西百姓不明白什么是水分蒸发量,但是用水泥混合砂石修筑的渠漕,比原先的土渠强,却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事实。
土渠因为渗水性强,水还没流到地里,就要让“土地爷”先“喝”一半。因此土渠不能及远,且要修的宽大,才能保证有水通过渠道流到田中。
但是使用了这种基本不怎么渗水的水泥渠道之后,原本关中平原上的水浇地,立刻就能扩大两倍。
这种使用了新材料的水渠,不仅可以输送更多的水到地里,还可以修筑支渠,更好的分配田间水量,提高用水的效率。
特别是河津冶炼出来的一些劣铁(去硫不够充分),虽然不能用作工具,但是拿来作为这些渠道上放水的小铁闸,却是绰绰有余了。
河津本是一个小县,北部是人烟较少的山区,南部则是人烟比较繁盛的平原地区。因为有一个龙门渡在境内,因此县城内还算繁华。不过,河津县内的人口也不过刚刚2万出头而已。
但是自从吸纳了陕西灾民发展工矿业之后,几个月内,本地的人口就增长了一倍。
不过山西商人们倒是不会在意这种变化,他们在意的是河津生产的东西,山西中南部同样可以生产,但是仅仅因为运输不利,反而竞争不过这个刚刚兴起的小县。
这些商人虽然没胆子跑去河津同宫内抢夺地盘,但是却真正开始重视起了铁路的作用。
他们特意跑去阳城看了几个煤矿运煤的一小段铁路,于是原先晋商对铁路修建无所谓的态度,迅速变得热情了起来。
而想要修建铁路,廉价的劳动力自然是必不可缺的。掌握着山西关防的新任巡抚,在甄别灾民入晋问题上的慎重,自然也就变得不符合他们的期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