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 章(一个一餐、一个无数餐。...)(1 / 2)

为什么要一下子把步子迈得那么大?

这个问题倒是把他们给问住了。

不是很难回答,而是带着一丝的窘迫,以前是下意识忽视,现在不得不直视自己确实特别好高骛远。

他们想一下子做得最好,想得到大队人对他们的称赞,想体现自己身为知青的价值,想......很多很多。

想的越多就想把场子铺得越大。

甚至交到大队长手里的策划书都是精简过的,要知道在最开始的时候,所需要的成本比现在还要多个几成。

现在被林知野提出来,脸上都有些发热,感觉自己真的是太不要脸了,居然敢要求那么多。

高辽抹了一把脸,“林知青,你能给我们出出主意吗?”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些事其实他们不是不懂,可正是因为他们陷入迷雾中很难爬出来看清楚,需要有一个旁观的人给他们指点迷惑,或者说是彻底打醒他们。

林知野将手中的木材往火堆中一扔,“很简单,过家家你们总玩过吧?”

过家家?

玩是玩过,不过那不都是小孩子之间的游戏吗?

“知道你们现在最不缺的是什么吗?林知野拍了拍手上的灰,抬头望着他们,“你们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玩一场过家家给其他人看?时间能证明你们的价值,你们有价值了自然会有人愿意把金钱投资在你们身上。”

他口中的过家家其实就是要让这些人拉低成本。

拉到最低最低,说锻造出来的东西也不需要很有价值,似模似样就足以。

花费最低的成本弄一个最小的窑洞,烧一个巴掌大的小碟子或者小盆子,哪怕是一块砖头都行。

能不能用不重要。

重要的是跟红山大队的社员们证明他们可行。

计划书弄得再好再周详,我都没有眼见为实来的更让社员们心安以及心动。

只有看到实物,他们才觉得踏实,才愿意将自己的那份钱拿出来投资到知青们身上。

而不是像现在,费心费力了几夜做出一份简称完美的计划书,可这份计划书并不能让红山大队的人心安。

说的再多再好听,还不如用实际来证明,

用最低的成本去造一个孩子过家家的'玩具',同时也像大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期间费不了多少钱,无法就是搭进去一些时间。

但对目前的他们来说,时间最多的。

也不怕浪费了。

林知野的这些话让众人不由沉默起来。

一旁的焦港听得直点头,也不管扎不扎心,直接道:“就是这个理,早前就说过这样不行,光想想有人想用几页纸就从我手里拿钱,我傻了才会给。”

钱欸!

能买肉买衣买任何的钱。

现在大队谁不是刚刚温饱?不把钱花在自家人身上,反而花在外人身上,哪个傻子会这么做?

除非,他们认定了花出去的钱能挣来更多的钱。

不然,就算有'傻子'也不会多。

这些话焦港先前不是没说过。

因为整个知青屋唯有他最有钱,所以他就想啊,要是有人拿着所谓的计划书过来,光靠嘴就想从他兜里掏钱。

呸!

想都别想!

当然了,此时的焦港完全忘记白曼曾经靠着几句话就从他兜里掏过钱,不过白曼和他的关系还是有些特殊,毕竟从小到大都是在一个大院生活,白曼真要失约了,他一定会写信回去告状,让爸找白家要钱去。

哪怕白家逃出了国,也毕竟把钱讨回来。

可大队和知青的关系,不像他和白曼。

就算有胆子大的想去赌,那样的人应该也不会太多。

焦港怜悯的看着高辽等人,连他都懂的道理这群人都不懂,他真的很怀疑他们能不能将这件事做起来。

两人的话如同一盆盆冷水浇在他们头上。

即使再不愿意承认,也不得不说他们的话真的很有道理。

高辽看了看桌面上的计划书,沉默了好久后便起身站起,直接拿起计划书就丢进了火堆中。

“老高?!”

你这是......”

一旁的人惊得站起身,可在惊呼后没一人上前将燃起的纸扒拉出来,而是静静看着它燃烧成灰烬。

贺家宝深深呼了一口气,“林知青和焦知青说得没错,看来咱们得改变一下计划。”

高辽跟着道:“焦知青,能不能从你那边弄一点水泥?不多,就原先的三十分之一的样子。”

农闲下来,焦港新起的院子正在搭建,弄来了一堆建筑材料。

“行啊,你们自己过去拖就是。”焦港很大方,将原先的成本缩小到三十分之一,需求量也不多,送就送了。

他还道:“缺砖块也能去拿。”

“砖就不用了。”陈树名说着,“大队还有几间不能住人的破屋,那边院墙都倒了,我跟大队长打个报告,捡几块能用的就行。”

水泥、砖块还需要什么?

需要黄土和柴火。

后山到处是黄土和柴火,这些东西只要有手就能捡,大不了他们这段时间不休息,从早捡到晚就是。

这么一个个算过来,陈树名突然有些怔然,“咱、咱们这就备齐了?”

其他人也有些傻眼,原先还在发愁觉得很困难的东西,就几句话的功夫全都弄齐了?

林知野给他们鼓着掌,“那就等你们的好消息,第一次烧窑打算烧什么呢?”

眼瞅着有了希望,这一次高辽等人没再好高骛远。

他们一开始打算烧制陶瓷,想着弄一些好看的纹路,为此几个女知青专门绘制了一本花色,想着弄好看一点价格能提上去,再来也更好卖一点。

但同时成本也就提高了。

这一次,他们毫不犹豫放弃了陶瓷,选择了其他。

也从第二天开始,这一群人彻底忙碌了起来。

每个人分工行动,忙得不比下地轻松,时间更是拉得去干活还要长,天天是早出晚归,大队的人很少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不过知青屋这边的举动,大队的人也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