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奉旨出京(八)(2 / 2)

三个小子净了手,忙不迭地大赞一通。

“感觉好吃的话,以后有机会可以再来吃,老师管你们吃饭,还是管得起的。”王兴笑道。

“你们也下去用饭吧,我们说说话。”待把菜盘子撤下去,收拾干净,又沏上茶来,朱由校对客印月和那三个嬷嬷说道。

客印月和那三个嬷嬷答应一声去了,侯国盛自然也退了出去,客厅内只留了师生四人。

“老师,几时能够回京?”朱由校问道。

“真不好说,我估摸着,快的话也得过了年了。”王兴答道。

“这么久?赈饥很难吗?把粮食分给百姓不就行了?”朱由楫问道。

“哪有你想的那么容易?朝庭发放的赈米只有六万石,还有六万石是平粜米,那是稳定米价用的。这六万石即使都发到灾民手里,能有多少?更何况还不一定能全部发放到位。退一步讲,就算粮食问道暂时解决了,也得想个长远之策。今年秋粮歉收是一定的了,等到明年夏粮下来,还有一年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百姓的温饱问题最为关键。”王兴解释道。

“老师这么聪明,就想不出解决之道吗?”朱由检问道。

一听此问,王兴想还是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希望自己的一些施政理念能够影响他们。

“好吧,我就详细跟你们说说我的想法。”

王兴啜了一口茶,理了理思路。

“为政第一要务是重民生,这一点,我在给你们授课时就已经反复讲过。民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百姓吃饭问题,老百姓只要吃饱肚子,就一定会安份守已,天下就会安稳。解决吃饭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学问很多,以前咱们也讨论过,也不多说了。”

“制定政策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概而论之,也要充分想到各种可能性。比如,刚才我说了,抄菜不准超过三筷子,楫儿就想出了对策,好,不是不超过三筷子吗?我就每筷子多抄一点,既不违背政策,又能满足我的私欲。”

朱由楫一听这个,脸上一红,站起来听训。

“就你小子聪明!坐下,不是说你,我是以此事为例,讲制定政策时需注意的事项。”王兴笑道。

“中国人就善于钻政策的空子,所以,制定政策者,必须先想到各种可能性。”

“再说因地制宜。咱就以山东为例吧。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饿?挨饿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官员贪虐?有没有不法商人从中渔利?有没有心怀叵测者从中煽风点火?这些都要老师到山东实地观察以后,才能制定出相对合理的对策。哪能在京里一拍脑袋,就做了决定,那样制定出来的政策,针对性肯定不强,有失偏颇是肯定的。”

“事关百姓生存,事关江山社稷,不能不小心啊!”

说到最后,王兴叹了一句。

从这一番话里,朱由校明显感到了老师对百姓、对他朱家江山的那种责任感,不由得肃然起敬。

“老师,要是能跟你一块去山东历练一番就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朱由校说道。

“你们好好读书,好好锻炼身体,等你们长大了,再跟我出去历练吧。”

王兴知道,说这些都是白说,只图安他们的心罢了。

明朝的皇子都是跟猪一样养着,根本不许他们在政事上历练,出京?门都没有。

他更欣赏清朝皇家对皇子的培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