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围观了十几分钟的织布过程,来到院子里。
没有纸和笔,没有任何工具,他们蹲在树荫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杜晖突然停住了,眼神炯炯,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我知道了,我知道朵玉村粮食和水以外的福利了。”
一群人全部都停了手:“什么?”
杜晖指了指自己的脸,又指了指其他人的脸:“自己感觉,跟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几个人摸脸,摇头:“没什么不一样。”
“不一样,不一样,没有汗,一点汗都没有。”苏宁兴奋得直发抖,“昨天半夜来朵玉村的路上,我还觉得自己热得要活不下去了,进了朵玉村后,我一下都没想过热不热的问题。”
一群人全都呆住了。
回想起昨天后半夜安稳的睡眠,再想想过去的两个月,他们每天晚上都因为高温热得彻夜无法入睡,再一次摸自己的脸,然后又看身上破破烂烂的衣服,那些衣服这几天无数次被汗水湿透,但现在,他们的衣服全都是干燥的,他们甚至觉得衣服上的汗腥味都几乎闻不见了。
“啊,我死也不走了,谁敢赶我走我就给他玩儿自杀。”高卓嗓音很低,可语气却是声嘶力竭的。
马见原呼吸急促,他摸着胸口闭着眼睛停了一会儿,睁开眼,用力吐了一口气:“干,拼了,大家都把脑子转起来,我就不信,咱们能拿到国际机器人大赛冠军的团队,搞不定一架织布机,我要把我爸妈和姐姐都移民到朵玉村。”
高卓说:“我刚才怕是自己看错了,没敢说,其实,刚才咱们喝水的时候,我看到他们一个没有盖严实的木盆里,还有……黄瓜和西红柿,黄瓜和西红柿啊兄弟们,他们居然吃不完,就那么随便放着。”
一群人听完之后,先是面面相觑,然后几乎同时,“唰”地一声都把头转向了地上的织布机设计图。
……
其实,朵玉村的黄瓜和西红柿没有那么多,只能保证隔天一人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如果不是这样,知客房的几个年轻人也不会舍不得吃。
卫不争傍晚回到朵玉村,吃过晚饭,和林雨、林朵、李东源、李青鸳、卫风几个围着村子散步消食,顺便看看玉米的长势,远远看到纺织厂里有光亮,还隐隐听到叮叮哐哐的声音,卫不争他们转了个弯,来到纺织厂,原来,是那群大学生在用石刀、石斧之类的工具在砍木头,准备开工做织布机了。
卫不争把李东源叫到大门外,过会儿再回来,李东源手里多了几把锋利的刀具,黑黢黢的,看不出材料,但却锋利无比。
大学生们对这几把刀爱不释手。
卫不争对马见原他们说:“把你们需要的工具列个清单,我明天去帮你们定制几套。”
几个大学生懵:“现在,还有能定制工具的地方?”
第二天中午,看着漂亮的大鸟落在院子里变成个三十来岁的清秀男子,再看看男子摊开在他们面前的一件件丝毫不逊于他们曾经用过的品牌机械工具,大学生们开始怀疑人生。
他们知道有异能,但他们知道的异能就是能凝聚水、能放出火球、能催生树木快速生长之类的,可人能变成鸟,还有这种能做出真真正正地一次成型、没有任何接缝、看不出材料成分的工具是哪种异能?
卫不争早上先去粮库跟沈从澜定制了工具,然后才返回基地参与面试,中间休息时又去了一趟粮库,定制已经完成了。
沈从澜四十岁之前是使用武器的狂人,四十岁后是军队高官兼开发和改进武器的狂人,他不需要大学生们提供的工具清单和规格,凭自己对木工的理解,凝聚出的工具比大学生们的要求更实用、好用。
三天后,一架只有传统织布机一半大小的织布机摆在朵玉村三位执事面前,女工用只有过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把蚕丝装了上去,然后又上去为几位执事演示了一分钟。
戚总亲自坐上织布机,在女工的指导下,两分钟后基本就能顺利地操作机器织布,没有顾了手就顾不上脚的捉襟见肘感。
高总和袁总也都上去试了试,试完,袁成直但笑不语。
高总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对戚总说:“哼,跟你合作几个月了,总算看到你做了一件像点样的事。”
马见原和苏宁当场躺倒:“哈哈哈哈,我们过关啦,我们可以定居朵玉村啦……”
十一个年轻人,不眠不休干了三天三夜,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
而卫不争,也终于等到了青莽镇其他几个村全部清空,他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处理这些土地了。
狐狸坡有两家是打算耍赖不走的,协议期限的最后一天,李成波和胡英国带了一群年轻人,硬把这两家的家当给抬到基地支援的架子车上,人也被年轻人给抬了上去,任他们撒泼哭嚎,李成波指挥着人只管走。
就因为这两家拖着不动,狐狸坡一千多口人一直得喝令人作呕的河水,而第一个全村搬迁完毕的松鸦村,已经喝上凝聚水快二十天了。
确认全部人员迁移完毕后,卫不争乘着灰雨点去了一趟流金河东的新青莽镇,当众宣布,供水从当天开始,每人每天十公斤。
另外,从十一月开始,他会赠送所有搬迁的青莽镇村民每人每月十公斤玉米,期限为六个月,他会每个月初让人把这赠送的粮食送到各个村的村公所。
村民们被六十公斤玉米给镇晕了,半天才有人反应过来,又蹦又跳地欢呼起来。
他们的玉米因为种子质量不好,土地又被野草占领,今年不可能有收成了,末世前的存粮即将见底,六月份各种野草野菜生长起来后,寿星峰基地已经把难民的救济标准下调至每天六两粮食,在没有任何辅食的情况下,六两粮食,也就是正常成年男人一顿的饭量。
六十公斤,意味着他们到明年麦收之前,至少不会饿肚子了。
送粮食的决定并不是卫不争心血来潮,而是他和沈危、自己的四个执事以及沈从澜、田文君和聂唯城都商量以后才决定的。
搬迁的村民存粮告罄后,基地不可能袖手旁观,总要出粮食救济,而这些村民土地上已经种下去的玉米,虽然村民们自己都已经放弃了,认为绝对不可能有收成,但卫不争有信心多少给养出点收成来,他做不到心安理得地把这些收成全部据为己有。
正好,现在的储存条件,军用粮库的很多陈粮再不吃就过期变质了,卫不争悄悄把大部分粮食转移进自己的空间代为保存,留下一部分,他用果园收获的新麦子和部分空间产麦子,按1:2的比例和基地兑换,兑换出的粮食供应这些因为自己有土地、不享受基地救济的当地村民。
这个赠送还有一层意思:促进其他西部丘陵和山地的人口主动移民。
事实证明,他们这个决定是英明的,卫不争赠送粮食的效果立竿见影。
移民完成的第四天晚上,卫不争去清竹乌冲族保护基地,给沈危送石缸和粮食,位于青莽镇西面和西南、同属于泽阳县的三乐乡和高屯乡一起推选了几个代表,通过秦晋找到顾颂义和袁成直。
来人表示,愿意把他们两个乡所有的土地渡让给卫不争,移民流金河以东,以换取和青莽镇几个村一样的待遇,即:凝聚水、优化种子、土地养护和每个人六十公斤的粮食。
顾颂义敏锐地发现,这几位代表非常精明,他们已经提前去流金河东岸偷偷观看过青莽镇几个移民新村的情况了,他们居然提出和移居过去的青莽镇几个村庄交叉居住,理由现在地广人稀,就算两个乡人口合并,也没有末世前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大。
顾颂义和袁成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要求,明白地告诉他们,移民后的土地必须有一半栽种规定品种的树木,以确保当地的自然环境良性循环,寿星峰基地已经制定出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超过一定的密度,人口将被强制分流,新青莽镇的人口密度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不能改变。
不过,顾颂义和袁成直明白,这些代表之所以提出这个荒唐的要求,是担心他们移民后会受到不公平待遇,毕竟,卫不争就是青莽镇的人,外人肯定认为他会偏护青莽镇移民。
顾颂义和袁成直表示,他们可以通过寿星峰基地查看青莽镇的移居协议,然后签订相同的协议,其他更多的条件,免谈。
卫不争还不知道又有人找上门要送他土地,他正在空间里和沈危一起边收割套种在果园里的黄豆,一边讨论修真大学学员们实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