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个人的观点,中日双方的第二次正面对决,其实都不想打,又不得不打。整个过程,中日之间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前后历时六年。
中国的态度就是RB怎么来朝鲜,就怎么回去。RB的态度是想要和中国平分朝鲜半岛。
中国那边才结束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役不久,国库内空不空虚,那里面还有多少银子,万历皇帝会不清楚?恐怕他比谁都要清楚吧!
中国当时又是朝鲜的宗主国,又不得不履行职责和义务,确立谁才是这一个区域内的真正老大,于是就得出兵。
从明朝第一次出兵就能够看出万历皇帝的态度就不积极。光从出兵的数量上面就能够看得出来,完全没有万历三大征之三的播州之役那一上来就是几十万大军进剿,谈个屁,直接表明了万历皇帝的态度就是灭了你,永绝后患。
RB这边,丰臣秀吉突然一觉睡醒就脑袋发热要去征服明国,先以征服朝鲜为跳板,纯属在扯淡。
这要是在中日第一次对决的唐朝,还有可能性,毕竟那时候的RB还没有真正的对自己这一个对手有详细的了解,国土有多大,人口多少,科学技术力量有多强大等等。
事实上,RB太阁(前关白即宰相)丰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统一RB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转移国内统治阶级的矛盾,也是为了削弱各诸侯的势力,是才把目光放在了对外扩张获取土地上面。
他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自己内部的文治派和武功派失和,为后来的关原合战埋下了被德川家康进行成功挑唆双方摊牌的巨大隐患。
这距离RB最近的国家,无非就是朝鲜了。当时,武士对土地分封的不满是尖锐到了什么程度?分封1000石为例子,你能够实际有800石都算你运气好。
不少人只能够获得六,七百石。这还不是集中在一块地方,而是分散到了N个地方进行东拼西凑来的。
最倒霉的是名义上有1000石,却完全没有实际的地盘,一直就望眼欲穿的等着。
1952年3月,丰臣秀吉总共调动了军队30万6250人,以15万8700人之陆军部队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
日军登陆朝鲜半岛,势如破竹,一个月就攻克了汉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占领了朝鲜北部大片区域。
除了第一军的小西行长这支日军积极朝南进取之外,其余的八支日军就开始各种倾轧和扯皮(比明朝的南军和北军的争功是有过之,无不及),无非就是从各自利益出发,为了想要多分地盘,多分人口多,经济好,土地肥沃等的好地方。”
莫有为之所以想到讲这一出,便是脑子里面突然冒出了集合草根讲历史为大成《明朝那些事儿》当中提到了这一段历史。
他对于当年明月那戏谑的历史写法,秉持历史可以写好看一些,是接受的。可是,对方在书中对那一段历史的评价,太有失偏颇,或者说是为了迎合中国读者对日的口味和精神需求。
他现在以站在中立客观公正上面,从中日双方的角度去分析,继而免得夏井真琴陷入主观从RB出发,如同不少中国人真以为RB那时候就很弱小,明朝就很是强大,随便打打就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