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大家打算从一到十将每个数都做一轮诗词, 但又觉得时间实在有限,最主要原因是, 大家都开始馋烤肉吃了。
“让令官决定吧, 后面咱们的飞花令要怎样进行?”笑笑望着周先生。
周先生自从看到模糊婶儿将两只鸡用泥土糊起来开烤, 就有些坐不住了,索性笑道:“马上就晌午了, 咱们再来最后一轮!方才已经作过了一字, 那咱们就连着把二到十用一轮做完,大家觉得如何?”
众人自然都同意,瑞彩笑道:“索性也别抓阄了,谁想到谁就说吧!”
模糊婶儿蹲在不远处, 刚刚为烤鸡添了一把火,听见这边说的, 就急忙跑过来道:“俺先说俺先说,俺知道一个!还是一句字儿诗!”
“说来听听!”众人很好奇模糊婶儿能说出什么“字儿诗”来。——村里人常常把那些之乎者也称作字儿话,因此便把传统诗词也叫做字儿诗。
模糊婶儿想了想,清清嗓子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大家也有听过的,也有未听过的。
瑞彩先一个纳闷儿道:“这两句诗怪得很, 我家就是养蚕做丝的, 二月蚕还没有吐丝, 怎么卖新丝啊?再说那谷子, 我家以前也种谷子, 都是春播秋收, 五月里刚长出秧苗来,哪里来的新谷?”
西子问瑞彩一句:“什么是粜?”
“就是卖粮食的意思。”笑笑想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名字就叫《粜米》,是叶圣陶先生写的。
幼清暗中观察着在座各位的神情,轻声道:“周先生,给我们讲讲这句诗的意思吧。”
周先生的神色有些凝重:“看来在乡下住三日的确太短了,城里的孩子们对农事还是一知半解。”说着先问了问模糊婶儿:“嫂子可知全诗?可解诗意?”
模糊婶儿低头搓着手上的泥巴:“诗俺可不会背,这一句是俺小时候常听的俗语,每当家里揭不开锅了,老人们就会念这两句: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是要把人给逼死哩!想想可不是么,二月蚕刚下子儿,就得把一年的新丝全卖了,五月里的谷子刚出苗,就得把一年的谷子也全卖了!家里一点口粮余钱也剩不下……俺想着,这大概是早先的年月里,上头征粮把人们征怕了!”
笑笑闻言,心中有无限感慨,虽说如今元龙朝的农业赋税并不重,但这些村民生活依然贫困,尤其像三爷爷家这样的困难户,每年总有几个月要靠借粮度日。
周先生打量着眼前的几个学生:“你们谁知道这首诗?”
幼清咬着嘴唇半晌不语,心里却在努力回忆着这首诗的内容,明明曾经看过的,此时却一句也想不起来,连诗人是谁都记不清了。
其他几人似乎也未听过这首诗,便是笑笑这种诗词大赛的业余选手,也没有听说过。
最终霓节清了清嗓子:“这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诗词并没有言语上的过多修饰,而是□□裸的把一种现状展现在读者们眼前,令人更觉得难受。
半晌,幼清觑了觑两位先生,才道:“幸而当朝圣上是贤君,世间再无昔日惨剧。”
却无一人接话,仿佛每个人还陷在沉思里。幼清干咳了两声,给大家续上茶。
霓节的目光投向远处的群山:“我很小的时候,赶上一年旱灾,村子里就有饿死的孩子。”
众人闻言,都不再言语。
笑笑问两位婶子:“村子里借粮的情况多吗?像两位婶子家这样有壮劳力的,应该算是比较殷实的吧?”
桂婶儿皱着眉头道:“虽说俺家的瓦房算是村子里最好的,但俺家每年也免不了有借粮借钱的日子。”
“前些天你们送的那些米面粮油,真是救了好几家的急!甚至救了好几家的命哩!”模糊婶道,“村子里那两户极其穷困的,把你们那些细粮拿到集上去换了好些粗粮,够吃到过年了!”
颜先生不解其意,问自己的学生们:“你们捐了粮食给村民?”
瑞彩点点头:“我们当铺在最后一日低价收上来许多粮油,最后大家商议着把这些粮食送给了村子里困难的农户,就当是行义商之举了。”瑞彩说着也有些动容,“真没有想到,居然顶了大事儿。”
颜先生闻言,挨个打量了一番这五个学生:“难得你们居然统一了意见,难得。”
瑞彩赶紧补上一句:“还有芙蓉,她那会儿也是赞成的。”
幼清的脸色有些发白,很怕谁当场来一句‘幼清当时坚决反对,后来被我们说服了’这样的话,那可就是往自己脸上戳刀子了。
颜先生看了看周先生:“难怪山长昨晚一定要加那个优。”
听见优字,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望着两位先生。
周先生笑了笑:“本来是要回到女学再公开的,既然颜先生说到了,我也给你们透一个底,在决定来乡下之前,山长先生就已经为此次历练之行立了几个标杆,包括每组所赚银钱多少,包括标新立异之心,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就是义商之举。”
听见这些话,每个人都禁不住心跳加快,有的人是为了这个优字,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受到肯定,也有的人是为了年迈山长的赤子之心……
周先生的声音有些激动:“大家本以为,这三日的考验已极为严苛,学生们能够度日便不简单,能够赚到银钱更是不易,至于义商之举……在艰难之时,恐怕真正的商人都做不到,更何况你们这些女学生。最重要的是,你们施舍粮食乃是在核算总账之前,这就更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