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最初影响(1 / 2)

重生之大明国公 兵俑 4054 字 1个月前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至理名言,张凡现在可谓是深有体会。

从刘山的府上到张府的这段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毕竟扬州这么一个如此大的州城,其面积可是大得很了。但是再大也毕竟不过是在同一座城中,再远也远不到哪里去。

可是就是这一路上,张凡坐在车中,着实是感觉到了一番不一样的风光。由于如今正是盛夏,马车的前面和车窗都只是装上了竹帘,不过这也正好让张凡能够看得见外面的风景。而且,这一路上的风景,可是与往常大是不同。

今天,一切都非常的正常,直到一群穿着相同的衣服,全都提着利刀的人砸开了刘府的大门为止。要说这刘山的府院算得上是在扬州城靠近郊区的地方,平日里并没有什么人的。可是这动静是在是太大了,特别是这么一大群人暴力闯进刘府,没有人会不注意到这件事情。

只不过注意归注意,却是没有什么人敢于贸然靠近那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才是真的,当然,若是能够偶尔看个热闹用来当做以后闲暇时光的话题那是再好不过了。对于老百姓们来说,他们并不关心出事的官员到底怎么样,是不是个好官什么的,只要被抓了,他们就会认定那人一定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如今出事了的是刘山这么一个太监。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仗着正德皇帝的宠信,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自打那刘瑾伏诛之后,到今天已经是整整六十年的时间了,可是对于百姓来说,特别是古代的老百姓们来说,有很多事情不管过了多少年都是值得津津乐道的,毕竟对他们来说,那些生在京城里的事情实在是距离他们太过遥远了,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时间总是很难忘却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今老百姓们心里面已经形成了一个观念,那就是太监很少有好人,当太监的将来必然是会要犯事的。所以即使是刘山这么一个平日里温温和和的人,时不时还会做些乐善好施的善事,但是如今他出事了,民间是一点惊讶也没有。大多数人心里面不过在想刘山平日里伪装的多好之类的话题。

但是百姓就是百姓,对于官府毕竟还是十分敬畏的,他们或许喜欢凑热闹,或许喜欢看个新鲜,但若是会为此而把自己也拉下水的话,那实在是太不值得了。所以,刘山府院周围倒是没有什么人,但是一旦走过了一条街,张凡便可以看到很多百姓都是站在街边在张望着什么,却是没有人敢上来查看询问。

刚才开头说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今刘山伏法,这应该算得上是一件好事吧,那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列为看官莫急,这说的就是来围观的第二种人了。

话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也是对人不对事的。在有些人的眼中,比方说这些百姓们来说,在他们看来,刘山出事伏法。他们除了能够看个热闹之外,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但是这对他们来说想来也算是一件好事吧,毕竟有个贪渎的宦官被朝廷查明惩处了。

而这件事情对于某些人来说,可就是彻头彻尾的坏事了。那些人自然就是仕途一圈子的人了,他们中有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跟刘山有些关联,有很多人还是在刘山的指示之下做些要掉脑袋的勾当。如今,这些人一听说刘山府上出事了,哪里会有不着急的事情!

这不,坐在车子里面的张凡就能看得到,在街道两旁围观的人群中,有许多人是与众不同的。这些人有的倒是精心打扮了一番,穿着与普通百姓无异,都是一身粗布衣服;而有的则仿佛是连打扮的时间都没有,直接穿着家丁的衣服就来了,显然那家的主人如今一定是心急火燎到了极点。

这些人很容易就能够分辨出来,他们不像其他的百姓一般,只是在原地站着,用好奇的目光看上两眼,然后在和身边站着的人随意说上两句。这些人都是用着一副带着极其好奇的眼神看着这边,仿佛是想要用肉眼看出什么花来,然后不时地向旁边的人打听着什么。

这一点看起来于普通百姓无异,但是有一点,那就是普通的百姓们可不会太清楚到底生了什么事情,而这些人又得了主子的命令来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且这些人又不可能直接过来询问走在路上的厂卫。所以,他们就在人群中不断地穿梭着,询问着不同的人到底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跟着车队一同前进着。

张凡坐在车厢中冷冷地看着街上的这么一副场景

,突然间他的面上露出了一阵冷笑。这就是张凡希望他们能看得到的,这也正是张凡接下来的计划的一部分,而如今的这幅场景正是他需要的。

车队行进的度并不慢,不多时,张府已经到了,而这时候街上的人群却是还有不少,仿佛是在排队迎接什么一般,只是没有什么热闹的气氛罢了。

张凡却是一副仿佛没有看见的样子,潇洒地走下车子,向着张家的大门走去。

临进门之前,张凡叫住了王猛,对他说道:"王猛,你现在亲自去把这扬州知府王德照给我叫来。若是他向你问起什么的话,你就把今天在刘府生的事情稍稍说一些给他听,但是多余的就不要再说什么了。"

"大人,现在吗"王猛听了张凡的话,看了看天,虽然如今天色尚早,不过酉时已经快要过去了,家家户户都在准备晚饭了。他有些不明白张凡为何现在要去唤那王德照,还能是请他吃晚饭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