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1 / 1)

第442章

对范致虚所部的审讯很顺利,范致虚已经不存任何侥幸之心,一五一十向审讯的龙卫全盘托出,包括宗印提出的救出太子后,拥护太子在长安继位大统,甚至自己的小心思,也毫不隐瞒。

其余人等,都是听从宣抚使司范致虚的命令行事,皆为从犯。宗印已死,不再追究。

等所有口供都摆在赵构桌子上的时候,赵构的脑袋有点大。怎么处理,就成了一道难题。重了,西军就伤了筋骨;轻了,以后类似事件怎么处理?

“不遵军令、贻误战机、见死不救。”,这是明面上的罪,哪个也不轻。不服从命令,抗命不遵,任何朝代、任何军队,都是一条大忌,杀起来那是毫不手软。可私下里,罪更大,背叛王爷,无视大帅府军令,也是罪无可恕。问题是,赵构不想闹大。

正在赵构一个头俩大的时候,谢天赐进来禀报,隆德府知府张确,奉命来到。

赵构心里一动,不露声色,让谢天赐请张确进来。

张确一大早,就接到大帅府军令,前往大营协商要务,却没有想到来到的是范致虚的大营,但进了大营,却又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范致虚刚来的时候,是张确亲自安排驻扎的,对范致虚的大营很熟悉,但今天再来,却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曾经的大营影子,好像进了一座全新的大营。

来到大帅内账,参见完赵构,张确在一旁落座上茶后,赵构笑着开口问道:“子固先生,小王有一件事情,想听听你的意见。”

说完,将范致虚西军事件的卷宗递给张确,张确打开,看得很是仔细,最后,合上卷宗,揖礼递还给赵构,便陷入沉思。

赵构随手放下,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张确再次揖礼,说道:“王爷既然有令,张确斗胆直言。有三策,供王爷睿断。其一,首犯严办,胁从从宽,洗心革面,既往不咎。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最大程度稳定西军,避免混乱,不足就是震慑不足,以后再有类似事件,如何严惩?二策,主犯严惩,胁从发落,西军重新洗牌。这样做,好处是,所有参与的主要当事人,都会被惩处,以儆效尤,震慑人心,但会让西军伤筋动骨,短时间内,西军不稳。三策,所有案犯,按律从严惩处,西军解散,重新招募新军训练。这样做,能最大程度震慑宵小,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但会让整个陕西六路处于一段时间的军事真空,一但西夏、金兵趁机发力,西陲危矣!王爷,张确愚钝,妄自直言,不妥之处,还望见谅。”

赵构心里赞叹,这个张确,不骄不躁,并没有急于表现自己,而是经过反复思考后,给出了权衡利弊的选择,建议中肯,利弊分析全面,但又不显得僭越,赵构暗自又把这个张确,放在了自己的夹袋里。

赵构没有表态,继续鼓励性地说道:“俗话说,一事不烦二主,如此,就请子固先生定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