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纯粹是由于信息不对等引起的误会。
莱江理工学院在全国排不上号,但在本地是间不错的大学。学校各方面都还好, 唯独有些缺老师。
理工专业的老师相对难找, 不说混乱期间耽误的那几年, 现在有水平的理工人才基本都进了专门的单位,要么就选择更好的大学教书。虽然上面也分配了一些理工科的老师过来, 但这些老师也只是大学毕业生, 根本教不起同等级的大学生。
学校正商议从哪调些有经验的老师来,在这种情况下,张继明看到了《青年科学报》上的那篇文章。
这是一篇很优秀的中学生实验论文, 除了其中概括的新颖技术外,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发现文章背后有一名优秀的指导老师存在。
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红星中学是哪个学校, 还特意向《青年科学报》的编辑打听, 才知道原来在莱江市的下辖镇还有个叫红星中学的乡村中学。这种学校不知怎的居然组了个科学学习小组,还弄出了一篇小论文。季椽虽然用的学习小组名义投稿,但寄件人写着他的名字, 《青年科学报》便将这名字告知莱江理工学校。
按照正常经验, 通常学校组织写的论文,寄件人都是指导老师。要是在大学的话,他们可能还会考虑一下学生自己寄信的可能, 但在中学, 怎么想也只有老师。
中学生哪里会自己写论文并寄到科学杂志呢?
于是抱着习惯性的偏见, 莱江理工学院的人几乎没有考虑, 就认定了季椽是科学学习小组的指导老师——一位流落在乡村的理工学者。
虽然从某方面来说, 这么理解也没错。
所以这次前来, 张继明是有意想邀请季椽到莱江理工大学任教的。
因为早年混乱的原因,老师们重返课堂后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现有的教育知识基本还是延续十多年前的那套,不敢提跟上国际水平,甚至都落后于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毕竟老师们都脱离社会十多年了。
也因此季椽所指导的这篇机器人论文就极为瞩目。
现在除了专门研究理工的人,很多人对机器人的了解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有的人还以为机器人仍属于幻想科技,根本不知道国外早就在研发机器人,并且正在将机器人转为实用。
《机器人的简单智能》这篇论文,不敢说比得上国际科技水平,但绝对走在时代前沿。这么有水平的学者,留在一间乡村中学简直明珠蒙尘,怎么的也应该到大学当老师才对。
等到和校长交谈,听他说季椽居然在上历史课,张继明便愤怒了。
一个理工老师居然被安排教历史,这学校究竟有多埋没人才?再听到他连数学和物理都要教,张继明更愤怒。
“你这是压迫,我要去教育局投诉你!”
鸡同鸭讲,两人对季椽的认知不在一个频道,何校长完全搞不懂张继明在气什么,居然还被扣上压迫的大帽子,还要去教育局投诉他?
这人什么意思?
“这怎么是压迫?”何校长沉下脸:“这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你有意见你找国家去,多上几门课怎么就成压迫了?难道不学无术好啊,不上学好啊?你不上学你怎么当的老师?还大学教授呢,你不是骗子吧?证件拿来,不然我叫派出所抓你!”
导/火索季椽原本正在上课,突然有位老师出现在门口,任课老师与他说了几句,转头叫季椽:“季椽,出来,有人找你。”
季椽疑惑的出门,就见那名老师道:“季椽,校长叫你去办公室找他。”因李书兰的关系,他好心多提了一句:“好像是开轿车来的那几位客人要见你。”
“谢谢老师。”
因办公室和一年级在同一栋楼,季椽往楼上走,很快便来到校长办公室。只见有几位老师正凑在校长办公室门缝和窗边看热闹,他走近了,居然听到里边传来争吵声。
“这……里边怎么了……?”
不是有客人来拜访吗?
“季椽你来得正好。”一名老师忙对着办公室叫:“校长,季椽来了。”
争吵声戛然而止。
那名老师推推季椽,又小声叮嘱他:“小心点,好像是为你吵起来的,我们在门口,有事就叫老师。”
“谢谢老师……”
张继明早年受过压迫,所以非常厌恶打压知识份子的行为,他以为季椽在这学校必定受到校长的压迫,于是为他愤愤不平。何校长则怀疑这些人根本不是大学教授,说不定是骗子。
两人虽然鸡同鸭讲,居然还能吵得不可开交。
听到季椽来了两人才停下,张继明气呼呼道:“我今天一定要带季椽走!”
不能让一名学者在这种地方受压迫。
“呸!”何校长跟只护崽的母鸡似的,完全丢掉斯文:“当着我的面还想拐我的学生,告诉你出了这办公室我就叫民警,你们别想走了!”
可喜可贺,两人吵了小半天,终于有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