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第五十六章末代大总管(1 / 2)

空气中炮竹释放的硫磺味道还没有散去, 街头巷尾还能依稀听见小孩子们拿着火杖。

放着过年时候在人家放过之后的炮仗壳堆里,翻找到的漏网之鱼。

小孩子还处在过年的喜悦之中, 可是大人们却没有这份心思了。

在大人眼里,“年好过, 日子难过。”过年睡一觉就过来了,过日子可不一样,一天到晚,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过往一年还有一年,一家老小吃喝拉撒都张着嘴等着要吃呢。

北方有“瑞雪兆丰年”之说,一是瑞雪为开春积累了足够的水分;二是瑞雪为地里的庄稼保温;三是一部分害虫将死于瑞雪。

可是去年冷是冷, 却没怎么下雪, 只有在刚入冬的时候, 飘落了几片小雪花, 地上就没有积起来就化了,这在陕西这大大西北可是不常见的。

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把式也多少意识到了多少不寻常。

春季西北气温回升快, 加上又多风, 在阳光照射下, 土壤水分蒸发强烈, 造成水分散失很快。

而这时候, 正是越冬作物如冬小麦从开始返青到乳熟期, 需要很多的水。

其他农作物玉米、棉花等, 从播种到成苗, 也要求充足的水, 所以这时候水分充足就显得至关重要的。

可是西北春雨本来就少,加上去年积雪少,没有了山上融化的雪水下来,光河里的水灌溉土地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刚开春没多久,河水水位就下降了不少,要是照着这个样子下去,要是不下雨肯定是要影响今年的收成的哩。

离水源远的人家,早就等不及让别人家放完轮到自己家了,天不亮就挑着水桶开始打水人工浇灌了。

家里好一些的,有牲口则用牲口拉着,郭旭家的田地是离水源近没错,可是现在水渠水位下的厉害,早就放不出水了。

老夏带着夏天和虎子拉着家里的几头骡子轮流拉水,即使这样,也有些够呛,老夏早就跟郭旭说了,今年夏麦可能是要欠收的,郭旭没有说什么。

种庄稼他不懂,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反正又不靠地里过活,够家里吃就行了。

“唉,这天在不下雨肯定是要出大乱子的。”老夏叼着旱烟杆蹲在墙角说道。

“是哩,开春以来,为争水不知道打了多少战,听说前些天李家还将一个小姓族人失手打死一个哩,后来两族商量,也只赔了几块大洋和几百斤的麦子哩。”另一边的虎子也唏嘘道。

这事郭旭听说了,想想也觉得可笑,一条人命就只值几块大洋和几百斤麦子,而且这些赔偿的东西还不能尽归伤亡者家,要经过族里商议之后,才会分一部分给伤亡者家。

这倒不是宗族的不是,要不是有整个宗族给你出头,恐怕凭着对面李家现在嚣张跋扈的性子,你小小一个穷苦百姓凭什么跟他理论,官府那就更别提了。

官字两张口,无钱你莫进。

这也是李家看人家是小姓,要是放在郭家这样宗族的身上你看看,你不大出血一顿,养活一家老小算你厉害,这就是大家族的好处。

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不管到了那里都这么重视宗族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大家族,不管你怎么无钱无势,人到达了一定程度,不管是谁,即使是父母官也不得不考虑舆论了,尤其是世家大族。

这也是郭旭不离开西安,离开郭家大院定居上海这样大都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嗯,现在都抢水抢的厉害,你们这些天也都注意些,家里有牲口,多走两步,千万别跟人打起来了。”郭旭想了一群农民拿着锄头钉耙针锋相对就感觉不安,对老夏嘱咐道。

老夏听了也点头道:“知道哩,这个芳旭你放心,这些天我们都是走的远远的,不跟那些人凑在一起,可不敢给你惹麻烦哩。”

郭旭笑了摇了摇头,“你误会我的意思哩,我不是怕惹麻烦,而是怕要是争论起来,到时候你们人少打不过人家,到时候为了些水受伤就不值得了。”

这话不假,自家的三十亩地还好,和族里的地连在一起,打水都是郭家族人在一起,人多不怕事。

可是田静曼的二百亩的陪嫁田可隔得有些距离,所以打水什么的就有些孤单的。

“我知道哩。”老夏听了笑了笑。

“行了,别再这坐了,走到我屋里坐,我刚得了好几块茯苓茶砖,跟我拿回去喝哩。”刚开春,坐在风头还有些寒丝丝的,郭旭站起来招呼道。

“上次给的还没喝完哩,你自己喝哩。”老夏有些不好意思。

见老夏这样见外,郭旭有些不高兴了,沉着脸说:“这么长时间了,咱们虽说是雇佣关系,实则和兄弟差不多,这也是你说的,几块茶砖还跟我客道哩。”

“我不是那个意思,屋里确实还有得多,不行你问虎子?”老夏也急哩。

“是哩,东家,这个我可以作证,昨个泡还有一块多呢。”一旁的虎子连忙点头道。

“天天喝一块能抵什么用,我屋里多着呢,再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只爱喝红茶,这茶砖我不爱喝。”郭旭说道。

“走。”说着郭旭就拉着老夏掀了厚重的门帘进屋了。

让老夏和虎子在堂屋坐,郭旭对着里屋喊道:“曼,前个我带回来的茯苓茶砖哩?”

“怎么了,你不是不不爱喝这个吗,问这个干嘛?”正在里屋躺在软塌上看书的田静曼听了声音。

放下书,撑着腰慢慢的出了房门,绕过客厅的博古架出来问道。

“我是不爱喝,老夏大哥他挺喜欢喝的,你都拿给他。”郭旭笑道。

“不用,那里要的了这么多,那两块就够了。”老夏连忙摇手对田静曼说道。

“多拿些没事,放着也是放着,他你又不是不知道,从来不喝这东西,再说你和虎子两个人呢,马上就入夏了,喝茶那就更厉害了。”田静曼笑道。

对于老夏她也丝毫没有大家小姐的架子。

说着就对着外面喊道:“沉香,沉香。”

“怎么了小姐?”赶晾好衣服的沉香听了叫声赶紧应声道。

“你到里面将姑爷上次带回来的茯苓砖茶拿些出来给老夏大哥。”田静曼对进屋的沉香吩咐道。

“哦,知道哩。”

不一会儿沉香就进了她原来睡觉的炕房里去了,之所以说原来的房间,原来郭旭回来之后,不习惯有沉香睡在对面屋里,于是就让沉香睡到了郭婆子屋里去了。

郭婆子年纪大了,晚上起夜怕她摔了,尤其是大冬天的,还有照顾三蛋和妞妞两个小人,半夜给他们把尿的,身边有了沉香也好帮忙有个照应。

至于田静曼吗,那里会不愿意呢,巴不得呢,一般大户人家主母有了身孕一般都会安排通房丫头的。

田静曼作为大家小姐出身,对于大户人家里面的这些事自然一清二楚,别看现在民国了,可是大户人家还不是照着以前的规矩来,田静曼也没少被田老太太教导。

郭旭没有这个意思她自然高兴极了,怀孕的女人总是喜欢胡思乱想。

不一会儿,沉香拿了五块比砖块稍大的方块出来,没见过的还真不一定这里面是茶。

虽然茶砖外面的封纸上写着“茯苓茶砖”字样,可这里面可没有茯苓。

之所以叫有茯苓这么个名字在里面,而是由于制作工艺产生的有股像茯苓气味而得名的。

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气和作用又类似茯苓,且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故称为“茯砖茶”。

泾阳茯茶工艺复杂,多达29道筑茶工艺,并有三不制之说“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这三大无法复制的硬性条件。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这说的就是茯苓茶砖,由此又可以看出它在陕西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时,泾阳茯砖茶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等四十余个国家,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

老夏拿了一块放在嘴边闻了闻,有扒了一角看了看里面的成色。

见状,郭旭笑着问道:“怎么样,质量不错吧。”

“好着哩,能够让人送给你当礼物的,还能差的了。”老夏嘿嘿的笑道。

他虽然喜欢喝茶,却是个粗汉子,也只是单纯的爱好罢了,那里能够像文人那些说出一些专业的评价之语哩。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其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清香持久、陈香显露、清彻红浓、醇厚回甘绵滑。

郭旭这茶砖更是其中的上品,就像老夏说的,要不是不好人家会送给他吗。

除了这个,其保健功能更是许多茶类所不能及的。

可以消食健胃,杀腥解腻,降脂减肥,降压降糖,生津御寒的饮用功能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特别是对主食肉类、缺少蔬菜、水果的人们,长期饮用茯茶既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又能消食化滞、和胃润肠、通便利尿、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例预防作用,尽管茯茶性温,有消食利水、补气之效。

欢喜的放下茯茶砖,老夏说道:“那个芳旭,我想着要是在不下雨,地里的庄稼怕死难以全都保全,我想呢,到了那时候,专门照看家里的那三十亩,这样总不至于颗粒无收,当然要是下雨那是最好的。”

郭旭听了,觉得也是,这么多田光靠老夏两个是不行的,全都兼顾到时候肯定是颗粒无收的,还不如趁早专心伺候一小部分呢,这样多少还能收些粮食哩。

“行哩,这些你自己看着办,能种多少就种多少,天灾也不能人为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