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第三十三章(2 / 2)

以前从影视或是什么地方,经常看到他的介绍,总以为很了解,没想到到了关键地方,自己还是很无知的。

郭旭觉得自己来到这里也看了不少书籍,在后世可能比很多人抢,可是在这大师云集的民国,他连渣渣都算不上,还是要看书,今个碰上了是大字不识的轿夫。

明个要是遇到一个有学问的呢,还不得笑死人哩。

“那先生你手里的扇子也很值钱哩。”轿夫笑着问道。

不过其实他心里是鄙视的,认为再值钱也是一把木头扇子,烧了连锅都烧不热,只是嘴上没有说出来而已。

郭旭笑了笑没有说话,他当然不会对你说,我手上的扇子很值钱,非常值钱,把你卖了都抵不上零头的,在过几十年,可以买一栋房子的。

之后,郭旭忍不住再一次小心翼翼的将扇子展开。

只见方寸扇面上图绘湖山之景,远山空水,浅坡之上,古松落落掩映,其下一白衣高士眠琴而卧,正俯首读卷,左坡后半见侍童,正捧茶具前来。三松互为匀衡,右高左低,左松枝桠且与边际夹叶相呼应。

画法以浅绛为之,运笔简古,赋色浅淡,意趣闲适而萧散,风格乃属文派一路。

扇中有“紧谁高卧青松下,世上从教白眼看,细听野弦醒两耳,清风吹落海涛寒。”玉台史瓠川宗训为古塘先生题。

另有十岳山人题:“懒向城中路,耽栖堂上屋,玻璃荡春波,浮翠入窗虚”句。

对于这些郭旭也只认识扇面上的诗句而已,对于画作的风格,意境目前还是难以体会,只知道好,但是不知道到底好在那里。

而他现在之所以如此欣喜,一点也不必那些痴迷这一行的人,那全都因为扇面下面的落款,款署“仇英实父” ,钤印:“实父(朱文印)”。

鉴藏印:“虚斋藏扇(朱文印)”、“乐琴书以消忧(白文印)”。

相比看到这,各位看官也明白了郭旭为什么这么兴奋了吧,这可是仇英呀。

要知道他的画作在后世可是抢手的很,一幅画上千万那是小儿科的,你想郭旭能得到他的一幅《松下眠琴图》扇面,哪有不兴奋的道理,要是你恐怕会乐死都有可能。

可能是去年的一场大火,烧了所有的麦子,灰尘肥了土地,所以今年是个丰收年,粗壮的麦秆都快承受不住麦穗的分量了。

出了城,麦地里田埂上都是来来往往的麦客或是农民,一个个穿着短褂,卷着裤脚,弯着腰割麦。

割了一抱就用麦子扭着绳子,捆成一团,一下子竖在麦地里。

太阳虽然烈,晒得所有人农忙的人皮肤黝黑,汗如雨下,不过一个个都眉笑颜开的,从内心里发出喜悦。

丰收嘛,谁人不高兴哩。

农民高兴是有粮,麦客高兴是有麦子收割,有钱拿。

“哥几个,都停下手里的活,主家来了,赶紧过来。”驾着骡子车牛车来回搬运麦子的夏天率先发现郭旭过来了,赶紧通知了他老爹。

老夏放下手里的活,抬了抬草帽檐,果然是的,赶紧招呼各位乡党们过来。

见主家来了,十几位麦客赶紧丢下镰刀,整了整衣服,恭敬的蹲在麦地里等待主家的到来。

“先生好哩。”郭旭一来到,还没下滑竿,麦客们就客气的打着招呼。

他们都是老麦客了,对于这些规矩都是懂得,主家巡视田地麦子是常例。

郭旭赶紧下了滑竿,虽然他坐在滑竿上和麦客们说话是很正常的,可是他毕竟是现代人,这样高高在上的对别人说话,总是感觉不自在,尤其是还是这样辛苦劳动人民。

“乡党好哩,今夏天可是热哩,大家的活不好干呢。”

“是哩,不过还好,咱们都是庄稼人,苦力人,早就习惯了,都希望能多干些活,把钱拿了,回去给婆娘孩子扯身花布做洗衣服哩。”

“哈哈,是这个理哩,各位乡党,额家的伙食还行吧,吃的饱不?”和这群土生土长的乡下人说话就是爽快,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啥好掖着藏着的,瞬间把郭旭的官话带成了陕西话了。

“好着呢,没有哪一家有先生你豪气呢,羊肉泡馍,肉夹馍,羊肉汤可劲造的。”

这话说的不假,虽然善待麦客是自古的传统,但是毕竟也不是每家每户都拿出好吃食不是。

大热天的,为了减少老娘和媳妇的负担,郭旭就让老夏带着麦客在城外的羊肉馆吃,不管吃多少他都付钱,反正他也不缺这点。

最重要的事,减少了来回奔波的时间,这样麦客们中午还可以找个树荫休息一下哩。

“吃的好就好哩,老夏,干一会就带着大家伙休息一会,天气太热,可别都中暑了,还有待会让夏天将家里熬好的绿豆汤和我开的降暑草药汤一起带过来。”郭旭点了点头,对一旁的老夏说道。

“唉,我知道了,芳旭既然没事了,那你就先回吧,这里热的很。”老夏知道郭旭怕热,刚才在家就懒得来,见没事了,站起来说道。

“行,你也多注意。”郭旭确实有些受不了了,这时候也顾不得扇子多么名贵,哗哗的直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