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二爷和朋友们扛起刀准备上战场立功,荣国府里,贾赦、贾政兄弟看着面前的帖子不知该说什么。江苏巡抚沈体仁被召入京,如今陛见结束,特特送了帖子来荣国府,说是要带着孙子沈迁谢谢荣府对孙儿的帮助。
贾政再不通外务也知道,这位沈巡抚怕是要来谈婚事的,而贾赦心情就更复杂了,好歹迎春是他亲生女儿。虽然沈迁是沈体仁庶孙,但是自己也立得住,有了军功身份,平平常常倒也很好。
实际上,这俩兄弟还是不够机敏,或者说对朝政缺乏敏感度。如果今天换成林海或者王子腾在这里,他们马上都能明白,沈体仁想借由荣国府见见王子腾。
因为在京大员中都在传说,皇帝想让沈体仁入阁,而不是王子腾!
沈体仁不想和王子腾有什么冲突,但是又不能自己上门解释,只希望拐着弯见上一面。可沈大人高估了荣国府当家人的水平,贾赦也好、贾政也罢,压根没想到这一点。
“宝玉出京的时候倒是提过,”沈迁小心的看着祖父的脸色:“有事可以和贾环小弟打招呼,请他传个话。孙儿想,祖父出面肯定不合适,不如孙儿和环弟想些法子。”
沈家同贾家毕竟还不是姻亲,沈体仁带着孙子正式登门,也不能说:我不是来谈婚事的,我是想来见王子腾的……结果沈大人就陪着贾家二位老爷闲聊了大半天,浪费时间。
沈体仁叹口气:“罢了,你试试看罢。迁儿记得,要不动声色,偶然撞见王大人才好。”
“孙儿明白。”
王子腾和沈体仁究竟谁要入阁,关注的人其实并不多,如今大多数的目光都落在北边,都在关注战事。真正关心的都是局中人,比如首辅张安源,比如内阁学士杨西川,比如老郑尚书—这老头还以为自己能入阁。
不管是王子腾还是沈体仁,首辅都不欢迎,他不想让年富力强的大臣来内阁。但是内阁也的确应该再添个人,张大人叹着气,突然眼睛一亮,干脆怂恿那位国丈入阁好了!
论出身,老郑尚书和武襄公都是正经进士,资格更不必说。大魏朝倒也没有皇后爹不准入阁的规矩,让这老头入阁,总比让沈、王入阁好多了。
可张安源张大首辅显然忘记了,老郑尚书是个多么难缠的人,而且他搞这么一出,皇帝对他的看法悄然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京畿闹蝗灾之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内阁居然毫无准备,杜承业勃然大怒,连首辅也挨了训斥。
北边打仗,京畿闹灾,政和元年不是个好年头的话在市井中悄然流传。更为致命的是,京城中出现了抢米风潮,还有人落井下石的谣传“当今皇帝得位不正,害死悼太子,这才有了天灾!”
这个谣言很巧妙,黛玉坐在书房里听着贾环和小厮们带进来的消息,若有所思。谣言这个东西,想要传播广,必须符合几个特点,诸如:简短明确、人物事情清楚,最好一句话能说完,最后就是有煽动性。
这个谣传摆明了就是让皇帝不好过,不管这个说法是真是假,黛玉想到之前府里流传她和宝玉的事情。除非皇帝像宝玉不在乎荣国府奴才一样,不去在乎朝野内外的目光,否则他一定会很不舒服。
林姑娘猜的不错,第一个将这个谣言让皇帝知道的,正是齐王杜翊。在宫外居住的诸王,其实早就知道了这则谣言,只是大家都不说罢了。可齐王想方设法要重新要父亲正视自己,于是,他做了一次好儿子,将这个消息在问安的时候,当面告知了皇帝。
皇帝的确很愤怒,他气的在紫宸殿破口大骂,说造谣者“令人作呕”“下作的要离间君臣乃至于宗室之心”,但皇帝更愤怒于这种恶劣的谣传都传遍了京城,连皇子都知道了,而没有一个大臣上书提醒皇帝:陛下的名声在受到损害。
“都是混账东西!”杜承业气的双手发抖,拎着茶杯砸在了地上。
齐王跪在殿中,心中忐忑的等待着可能到来的时来运转、或者是更糟的东西,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就听他的父亲声音低沉的说道:“翊儿,带着朕的侍卫亲军,去查,去给朕查明白,这个谣言是从哪传出来的……直接对朕禀报,勿需顾虑其他任何人!”
“儿臣遵命!”齐王攥紧了拳头,他做对了。
很快,正在对宗室进行清查的皇太子殿下,就知道了自己弟弟得到了父皇的无限许可,让他不必顾忌任何人去调查流言。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皇太子默默摇头,这样大张旗鼓真的好么?
他怎么觉得会越抹越黑呢。